未成年玩家利用手机账户一键登录 未成年玩家游戏新规则
随着“830新规”的严格落实,游戏行业的防沉迷效果可谓立竿见影,未成年人游戏时长、游戏消费两项决定因素数据长期维持在低位,家长和游戏厂商也已经大大消解了原本的对立心情。然而,家长的担忧并没有结束,暑假期间,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游戏时刻确实减少了,可玩手机的时刻似乎没有缩短。
毕竟,不玩游戏的小学生们,还在手机上的其他领域消耗时刻。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兴网络应用,在算法的加持下,其内容精准迎合了用户的喜好,虽然尝试感大大提高,但对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,却也容易沉迷其中。
8月初,民族网信办研究起草了《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玩法建设指导(征求意见稿)》(下面内容简称《建设指导》),规划将“青少年玩法”综合更新为“未成年人玩法”,推动玩法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商店。
换句话说,不只是游戏,未成年人在在短视频、直播等其他网络应用领域将综合受限。
该指导还极具针对性:若只是那些应用程序守土有责,它们守的只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有些未成年人会以“在A平台玩1小时游戏,在B平台看N小时视频”的方法逃避限时规定。但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联动之后,通过三者间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,未成年人在多个App累积运用时长过长的难题就有解了。
回归到游戏行业,《建设指导》的出台并没有直接影响,其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只是标准“应遵守相关管理规定”,没有新增其他标准,这说明当前“ 830新规”已有效化解游戏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难题。相反的,《建设指导》还在“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监管”、网络内容等方面借鉴了游戏行业的行为。
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生态的持续搭建,维持现有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基础上,和多方磨合共同找出漏洞,将是游戏厂商接下来职业的重点。
其中,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监管难题依然存在——部分游戏厂商依赖手机自身硬件账户的实名认证机制,通过调取手机账号的实名信息后不再对手机运用者进行身份核实,这使得未成年玩家有机会绕过防沉迷限制,直接登录游戏。
由于当下未成年人运用家长手机的情况较为常见,且不少家长的手机体系账号都进行了实名认证,未成年人利用这一漏洞逃脱防沉迷监管、大额消费的事件近期频频发生,引发了媒体的多次报道,社会舆论也在持续发酵。
壹个看似方便用户的细节,却成了未成年人保护职业的盲区,这值得反思。游戏厂商作为内容方,理应主动承担起职责,和手机厂商携手加强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,而不是将职责全部交给手机厂商。
对于防绕过难题,一些头部游戏厂商的行为有可取之处,如企鹅游戏就率先针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监管,采用了人脸识别策略。从2025